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特征与成矿模式——以滇西地区山间盆地为例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孙泽轩;陈洪德;陈勇;王四利
  • 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
  • 单位2:核工业280研究所
  • 出生年:1966
  • 学历:博士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地质学;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板状或透镜状矿体;成矿模式
  • 起始页:191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本文受到核工业地质局基础地质项目(项目编号:200223)的资助
  • 刊名:矿床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址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编:毛景文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 电子信箱:E-mail:minerald@163.net
  • 卷:25
  • 期:2
  • 期刊索取号:P410.6967
摘要
文章在收集整理龙川江盆地已有的1200个钻孔资料及9个施工钻孔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岩性-岩相-地球化学剖面图58张,研究了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基本特征与成矿模式,并对不同构造部位矿体的定位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发育于造山带内部的小型山间盆地,由于盆地规模小,物源丰富,砂体发育厚度大,再加上地层时代新,后生氧化作用发育不充分,氧化带发育部位上、下翼有部分砂体不能被完全氧化。典型的潜水层间氧化带除具有与层间氧化带相似的舌状体前锋氧化还原界面外,在舌状体翼部亦形成上、下翼氧化还原界面,从而发育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3个板状或透镜状铀矿体,既不同于定位于层间氧化带前锋部位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卷状铀矿体,也与定位于潜水氧化带底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层状、似层状铀矿体有所差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