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曹殿华;王安建;李文昌;王高尚;李瑞萍;李以科
  • 单位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出生年:1977
  • 学历:博士
  • 职称:助理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普朗;斑岩铜矿;镁铁质微粒包体;岩浆混合作用
  • 起始页:166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本文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K2007-l-l);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编号2001BA609A-05,2003BA612A-05)、国家973课题(编号2002CB41260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B01A07,2006BAB01B05);地质调查项目
  • 刊名: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2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陈毓川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izhixuebao@163.com
  • 卷:83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06.3 141
摘要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合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与寄主岩之间有成分交换。包体和寄主岩强不相容元素均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包体和寄主岩Mg#均较高,源区均有幔源岩浆的贡献。普朗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模式反映了其成矿环境偏基性,暗示镁铁质岩浆的加入对成矿具有贡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