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马志敏;傅瓦利;胡宁;王改改;孙璐
  • 单位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0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无机磷形态;有效磷;消落带
  • 起始页:107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79)
  •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
  • 主编:雷廷武
  • 卷:23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4
  • 数据库收录:被英国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本学科权威性文摘收录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无机磷形态在表层和剖面的分布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处理无机磷形态均是以Caio-P为主。整体上来看,各土层中不同无机磷形态的含量是Ca10—P>O—P,Fe—P>Ca8—P,Al—P,Ca2—P。土柱模拟实验后,旱地和水田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都是相同水分情况下添加有机质的处理大于未添加有机质的,水分不同有机质相同时为淹水处理的含量大于湿润处理,但有机质相同时,淹水处理更利于Ca10—P和O—P向易溶性磷转化,添加有机质也会增加其含量;土壤剖面变化表现在:Ca2—P,Ca8—P和Al—P3种形态存在底部累积现象,而Fe-P,Ca10—P和O—P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a2—P,Ca8—P是旱地和水田有效磷的主要磷源,与水分显著相关的Fe—P在淹水后含量增加,也成为重要的磷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