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性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9
  • 作者:朱照宇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出生年:1950
  • 学历:硕士
  • 职称: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半干旱区
  • 起始页:13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 刊名:地质力学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5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主编:陈庆宣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
  • 邮编:100081
  • 网址:http://www.cajcd.edu.cn
  • 卷:5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30.66 208
摘要
近20万年以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构造活动性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第四纪晚期的活动构造,例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褶皱、拗陷、隆起、古地震构造、火山构造、构造地貌等。在构造地块中部,垂直运动的最大幅度大约是88-132m,其平均运动速率约0.44—0.66mm/a;而在地块周边的活动构造带,则最大垂直运动幅度为210-343m,平均运动速率为1.05-1.77mm/a。构造运动的强度和速率是不断增大的。主压应力表现为NE-SW和近EW方向。自200kaBP以来,构造活动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其年龄分别为200、100-70、50-30、10-7、0.7和0.3kaBP。其中l00-70kaBP和50-30kaBP的两次运动是第四纪晚期最强烈的两次运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构造演化是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