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79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挠曲均衡模型;挠曲悬臂梁模型;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深水坳陷;沉降;琼东南盆地。
  • 起始页:963
  • 总页数:12
  • 经费资助: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No.2007049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67208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o.2007CB41170502);湖北省重点基金项目(No.2008CPA095)
  • 刊名:地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7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主编:王亨君
  •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 邮编:430074
  • 电子信箱:xbb@cug.edu.cn
  • 卷:34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06.6 179
摘要
为了揭示盆地深水区演化及裂后期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在琼东南盆地典型的、高品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上,结合岩石圈变形的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均衡模型,应用正演和反演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该盆地所处地区的上地壳、地壳以及岩石圈的伸展程度,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自陆架边缘到深水坳陷区,岩石圈上地壳的伸展系数较小,β值最大为1.23~1.32;整个地壳的伸展系数变化较大,盆地边缘隆起区的β值在1.1~1.2之间,向盆地中部β值逐渐增大到3.14;而对整个岩石圈而言,其伸展系数口值由陆架到陆坡深水盆地也从1.2逐渐增大到4.2.根据对南海地区的构造及岩石圈和地壳的结构分析认为,与McKenzie的岩石圈均一伸展以及由热控制的裂后期缓慢沉降过程不同的是,上述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减薄是由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过程中深部物质的离散上涌流动所导致的下地壳的快速而强烈的塑性流动所引起的,并由此建立了琼东南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来解释和探讨深水坳陷区及裂后期快速而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