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安地裂区的岩土工程灾害与治理措施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于清高;邵生俊;郑万坤
  • 单位1:西安理工大学
  • 单位2:兰州交通大学
  • 出生年:1964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地裂区;避让法;主动适应变形法;防渗技术;结构措施;监测技术
  • 起始页:45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72161);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20533)
  •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2
  •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 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编:谢礼立
  • 地址: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
  • 邮编:150080
  • 电子信箱:jnd@iem.ac.cn
  • 网址:http://zzs.iem.cn
  • 卷:19
  • 期:3
  • 期刊索取号:P875.2066 239
  • 数据库收录: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
摘要
西安第四纪覆盖层受下伏岩层构造运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它各种自然营力的作用而产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导致地层出现地裂缝,构成了具有一定地裂缝分布特征、产状与运动特征的地裂区,从而使其中的地基基础与地下工程因地裂缝的发展变化而存在特殊的岩土工程破坏,如地基开裂、基础不均匀变形断裂、衬砌结构开裂或失稳、结构局部应力集中的强度破坏,等等。“点”式建筑的避让法和“线型”地下隧道工程的“局部调整地裂缝变形,兼顾主动适应变形和加强、改善支护结构”法是有效的工程治理方法。前者需要合理确定地裂缝上、下盘的安全距离,后者需要相应的防渗技术与结构措施及耐久、准确的监测技术,以便保证建筑或地下结构的安全运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