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司彬;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
  • 单位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单位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83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喀斯特植被;石漠化;植被恢复;土壤养分;滇东
  • 起始页:145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2006BAD03A0303);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 项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2003188-1);“南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示范”(林计批字 2006-3);科技部公益项目“石漠化植被恢复技术支持体系构建”(2005DIB3J146)
  • 刊名:水土保持研究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5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主编:劭明安
  • 卷:16
  • 期:1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1-1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五版)
摘要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滇东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从草灌阶段开始降低,到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降到最低,在高山栎林阶段有所回升,而空隙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土壤均为弱酸性;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氮含量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磷含量分阶段增加,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全钾含量随演替进行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