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然与合成紫晶的3543cm-l红外吸收谱带及其鉴定价值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4
  • 作者:Vladimir S.Balitsky;Denis V.Balitsky;Galina V.Bondarenk0;Olga V.Balitskaya
  • 单位1:Laboratory for Mineral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Minerals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紫晶;红外吸收光谱;鉴定
  • 起始页:1
  • 总页数:6
  • 刊名: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9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编:姚书振
  • 地址:武汉市武昌鲁磨路
  • 邮编:430074
  • 电子信箱:bsx@cug.edu.cn
  • 卷:6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31.806976-16/1-4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
重点对3800~3000cm-l范围的红外吸收光谱在鉴别天然与合成紫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究。3680,3664,3630cm-l处吸收带的存在可以确认紫晶为人工合成的,但仅指那些在近中性NH4F溶液合成的紫晶。相反,商业上大量的合成紫晶是在碱性K2CO3溶液中合成的,这些紫晶的红外吸收光谱并无
    明显的鉴定特征。前人的研究发现了在近3595,3543cm-l处吸收带的潜在鉴定价值。3595cm-l吸收带在合成紫晶的红外吸收光谱中并未出现,在一些天然紫晶中也常常缺失。3543cm-l吸收带出现在绝大多数碱性溶液中合成紫晶的红外吸收光谱中,但有时也在天然紫晶中出现。因此,它只是鉴别合成紫晶的临时性证据。3543cm-l吸收带在有些类型的合成紫晶中缺失。要准确地鉴定天然与合成紫晶一定要根据其红外光谱、内部生长结构(包括双晶)和包裹体特征综合判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