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底多相流作用下的含水合物沉积地层静水力学性质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关进安;梁德青;吴能友;万丽华;杜建伟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出生年:1980
  • 职称:副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多相流;含水合物沉积层;静水力学性质;气柱
  • 起始页:965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4056);国家“973”专项项目(2009CB219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项目(U0733003)
  • 刊名:现代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编:邓军
  • 电子信箱:xddz@cugb.edu.cn
  • 网址:http://www.geoscience.net.cn;http://www.cugb.edu.cn
  • 卷:24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06.6572
  • 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海底多相流动区域沉积物孔隙内流体迁移-甲烷输运-水合物形成是一种普遍模式,形成的水合物在孔隙内沉淀并与多孔介质骨架胶结从而改变当地的地层结构和性质。水合物的不断形成将减少沉积地层孔隙度,改变孔隙内各相间界面张力,增大当地孔隙的进入压力及毛细压力,增强地层滞后效应,降低地层渗透率,同时多相流体流动前缘气液分离带变厚而使得气柱变长。建立了在这类环境里水合物-水-气-盐共同作用下的水合物成藏模型,选择合适的参数分析了水合物形成对沉积地层静水力学性质等的影响关系。最后根据资料估算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内甲烷气柱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内逐渐饱和,临界甲烷气柱长度将在接近海底面处达到最大,约为0.9 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