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墨西哥湾陆坡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烷烃分布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管红香;陈多福;冯东;吴能友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1
  • 职称:研究助理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冷泉碳酸盐岩;有机质;微生物作用;墨西哥湾
  • 起始页:67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725011);NSFC-广东联合基金项目(U07330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2009CB219506)
  • 刊名:热带海洋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编:张偲
  •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 邮编:510301
  • 电子信箱:jto@scsio.ac.cn
  • 网址:http://jto@scsio.ac.cn;http://www.jto.ac.cn
  • 卷:28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26.06 842
摘要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2 200m的Alaminos Canyon 645区块(AC 645区)和水深540m的Green Canyon 185区块(GC 185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和浅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烷烃组成差别较大,下陆坡深水A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低,正构烷烃、萜烷、甾烷各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占绝对优势,并含有种类丰富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且以17a( H),21β(H)-藿烷为主峰碳,反映了深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细菌和低等藻类,有少量的深部油气藏有机质的渗漏输入,并受微弱的微生物作用改造。上陆坡浅水G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正构烷烃含量较低,并且以难以分开的复杂混合物(UCM)为主,同样含有种类丰富的以17a(H),21β( H)-降藿烷为主峰碳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油气藏渗漏的有机质,并遭受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冷泉碳酸盐岩中正构烷烃、萜烷、甾烷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机质来源和冷泉渗漏的关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