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 单位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出生年:1929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大别山: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 起始页:19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973”专项(编号:2003CB716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03991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42012)资助
  • 刊名:地质通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主编:肖序常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zhtb@263.net
  • 卷:27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5114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摘要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