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台湾新生代层序:反映南海张裂,层序和古海洋变化机制
详细信息   
摘要
ODP 1 148站位记录南海32 Ma以来深海层序、沉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记录。由于板块聚合,台湾新生代造山带出露原来沉积在南海北坡浅海的层序,提供南海浅海地质记录,以进行和ODP 1 148深海记录比较。地震反射及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台湾造山带古近系是在断陷盆地内沉积的同张裂层序,并为晚渐新世—新近纪后张裂层序不整合覆盖。两者间破裂不整合面缺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地层记录,可对比珠江口盆地T7不整合面,推论南海海洋地壳开始形成时间可能在33~39 Ma间。西部麓山带并未发现如ODP 1 148深海岩心于渐新世/中新世界面附近记录的地层缺失或沉积崩滑现象,显示此沉积事件可能仅影响南海的深海区,而不及浅海陆棚区。南海在中中新世发生的古海洋重组,在台湾浅海区层序则显示在沉积及化石组合的改变。在沉积方面自中中新世上陆坡相沉积改变为晚中新世海滨‐沼泽相沉积。在化石组合方面底栖有孔虫丰度自15 Ma迅速减少,台湾原生特征种底栖有孔虫在14~13 Ma绝灭,12.9~10.2 Ma间完全缺乏海相化石,一直到10.2 Ma出现现代黑潮陆棚生物组合。此化石组合改变推论可能因12~8 Ma时澳大利亚大陆与印度尼西亚火山岛弧俯冲‐碰撞,关闭了太平洋—印度洋穿越流路径,强化了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自中中新世南海海洋岩石圈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增生楔与火山岛弧,台湾造山带增生楔‐岛弧的造山演化直接控制南海与西太平洋水团的交换及南海半封闭下古海洋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值的变化记录,尤其在下列构造演化事件特别明显:15~8 Ma时增生楔形成及火山岛弧喷发活动;6.5M a时增生楔开始出露;北吕宋火山岛弧3个火山岛间闸口于3.5,~1,及0 Ma关闭。这些事件发生时南海深海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值呈明显负偏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