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经过长期演化,中国动物地理格局才形成了现今大致以淮河—秦岭—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一线为界线的两大动物区系,该线以北属于古北界,以南属于东洋界。中国北方第四纪的化石点有数百个之多,而其中有60多处含东洋界分子,其动物类别有20多个属种,其中以豪猪、猕猴、古菱齿象、额鼻角犀和水牛等属种最为常见。在第四纪,东洋界动物大量出现于华北地区,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动物群随气候波动或季节变化自南而北的迁徙;其二是这些动物原本就起源于北方,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变化而退缩到了东洋界;其三是这些动物本来不是真正的喜热动物。研究表明,这些出现于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动物很少发现于黄土堆积中,并且含有这些化石的地点绝大多数都落在我国现代气候分区的暖温带范围内;在化石组合方面,这些喜暖动物很少与耐寒动物共生。由此看来,这些化石总体上是反映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但并非很炎热.因为这些曾经出现在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分子,不是真正的热带动物,而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东洋界分子,其中一些如今仍然生存于淮河以北;此外,至今在北方地区并未发现过真正的热带动物记录,例如鳞甲类、原猴类(懒猴和眼镜猴)和类人猿(巨猿、猩猩及长臂猿)等。在整个第四纪,尽管晚更新世时间跨度很短,但在此期间喜暖动物在北方地区出现的频次却很高,分布范围也最广,这说明晚更新世的气候最为动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