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海北部东沙海底冲蚀河谷及其成因探讨
详细信息   
摘要
对覆盖南海北部东沙区的50多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通过剖面解释,发现东沙隆起后,南海北部海底地形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其中包括东沙岛在陆架坡折处的隆起,以及沉积地层以较大的幅度向上翘起。向上翘起的地层在很大的范围内遭受海底剥蚀。在东沙隆起区的北侧,海底发育下切沟。该文解释为现代海底在更强烈的剥蚀条件下形成的海底冲蚀地形,称为海底冲蚀沟。海底冲蚀沟分布于东沙岛的北侧,大致与陆架坡折线,以及600 m等深线相平行,其宽度一般在20 km左右,NE‐SW向长度可达200 km,称为东沙海底冲蚀河谷。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东沙岛以北的吕宋海峡都有黑潮分支从太平洋贯入南海。这一黑潮分支在冬季演化为太平洋‐印度洋贯通流,在夏季演化为吕宋海峡次表层流。东沙海底冲蚀谷的分布与太平洋‐印度洋贯通流,以及吕宋海峡次表层流的位置完全一致。该文认为,黑潮分支在遇到南海北部陆坡的阻挡后,黑潮水体由陆坡向陆架堆积,并因水深变浅,水体通过空间变小而使流速加大,从而有能力对海底产生剥蚀。东沙区海底地层的剥蚀,以及东沙海底冲蚀谷的发育都是黑潮分支在东沙陆架区形成的强底流和海底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