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尽管青藏高原碰撞后超钾质岩石代表了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增加了对地幔的了解,但是对青藏高原陆下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依然缺乏清楚认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高原腹地的超钾质岩石中一直缺少幔源包体和巨晶。该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南部赛利普粗面安山岩(具有典型的超钾质岩石特征,年龄约为17 Ma)中产出的地慢包体的矿物主量元素成分。包体大小为0.5~1.5 cm,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辉石岩(Opx+Cpx),另一类为二辉橄榄岩(Ol+Opx+Cpx±Phl±Sp)。包体中橄榄石(Mg#=89~90,CaO=0.05%~0.12%,TiO2<0.03%,NiO=0.29%~0.80%),单斜辉石(Mg#=88~91,Al2O3=5.5%~7%),斜方辉石(TiO2=0.05%~0.15%,Al2O3=2%~5%)和尖晶石(Mg#=58~76,Cr#=10~44,Cr2O3=9%~35%,MnO=0.09%~0.24%,FeO=11%~l8%,Al2O3=29%~57%,MgO=16%~21%)的成分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地幔包体特征一致。包体的温度为990~1 140 ℃、压力为l6~20 kb,显示的地温曲线与中国东部、东非肯尼亚等世界典型裂谷区的上地幔特征一致,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新世尽管处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挤压汇聚状态,但是仍具有区域性伸展作用存在,这与藏南广泛发育的南北向裂谷和地表高热流是吻合的。包体中含水金云母与石英的出现以及尖晶石成分不均一性等揭示了包体中多期交代作用过程。与金云母共生的尖晶石后期改造作用表明导致藏南上地幔改造的交代流体应是与寄主火山岩成分接近的富K,Si和H2O的流体。藏南地幔包体的深入研究将对揭示青藏高原地幔的成分、状态与深部作用过程以及为更好解释超钾质岩石的成因提供更多的证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